从哈医大走出的将军(二)-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从哈医大走出的将军(二)-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哈医要闻

从哈医大走出的将军(二)

时间:2013-10-22 11:39:144  作者:  点击: 次

五年前,学校宣传统战部在校领导的指派下,利用暑期南下广州,北入京城寻访了毕业于我校的周殿元、赵克森、李炎唐三位将军级专家,把他们从医生涯的业绩和对哈医大的拳拳深情用文字带回母校。2013年的金秋十月,我们再次利用假期来到那座温润碧绿的南国院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拜访哈医大校友——杨文俊、刘伊丽两位将军级专家,弥补了五年前寻而未见的遗憾。

老师的教诲让我一生铭记 要真心实意为病人

——记我国著名神经内科学专家杨文俊教授

采访中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一群热血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奔赴朝鲜战场,然而我国经过几次与敌较量,朝鲜战局趋于稳定,他们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其中的一批青年由中央军委委托哈尔滨医科大学代培,成为哈医大医疗系本科二期的学员。杨文俊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从河南省开封高中投笔从戎,被分配进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这座给予他新知,培养他成长、成才的知识殿堂。

1950年,杨老和同学一道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当时校址为今文庙),入校后即开始了系统而深入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1956年经历了生产实习,完成了6年的学业,他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军医学校工作。1957年经历了“反右运动”,在运动中杨老被定为“中右分子”,并取消预备党员资格,脱去军装,下放到北安,开始从医疗最基层的岗位和工作做起。1970年,齐齐哈尔军医学院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迁至广州,杨老也随夫人来到广州,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直至1980年,杨老恢复了党籍重新穿上军装,回到了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南方医院神经科内科工作直至今天。杨老与我们淡然地回忆着起起伏伏变化的人生,时而还会释然地微笑。我钦佩他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我追根溯源地问:“有过那样的经历,当时会不会影响到你从医的态度”,“不会”,老人家坚定的回答。他说“在母校临床实习期间老师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老师的医德和人品,我永生难忘,当时我想只要能为病人服务,在哪里都无所谓”。杨老回忆起一件往事:临床实习的时候,一次手术时一位教授带的一个进修医生负责麻醉,因为麻醉医生责任心不强,引起了严重的后果。教授叫来身边学生,告诉他们说:“我们从事的职业决定了所做的一点一滴都与患者性命相关,我们要正正当当做人,认认真真行医。”这句话杨老铭记在心,始终牢记老师的教诲,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用他的话说,一心为病人服务是他应尽的职责,他从医一辈子从不妄收病人的钱财。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杨老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他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探索人脑功能新原理—计算机科学在生物医学功能中的应用》,课题结题后的延伸又承担《事件相关电位的系列研究》和军队重点课题与公安部重点课题:《事件相关电位与测谎的研究》。他所领导的研究组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事件相关电位测谎仪”(erp测谎仪),已投入实际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测谎仪”于200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1992年他发明的《三维电脑地形图系统》获中国发明协会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以后,他学习李玉山报道的八卦象数疗法并应用于实际,治疗神经精神科的一些病人,取得良好效果。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杨老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再回母校看一看。说时他眼眸里透露出深深的思恋,多次感激母校对他的情深意重。他身怀感恩之情,愿母校的未来前程辉煌,学友们一切安好。

“我一辈子要做一个好医生的人生目标,在哈医大确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刘伊丽教授

1956年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时,被授予中尉军衔

我们怀着前来探望远在他乡亲人的心情,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政楼十楼的会议室里,等候着我们的校友——心血管病专家刘伊丽教授。当她身着白服快步走进来,大声招呼我们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又看了看手中的简历:刘伊丽,女 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二期。语速快过年轻人、反应快过年轻人、干练、时尚、睿智,哪里看得出她已有80岁高龄。

直至今日,她的工作仍旧繁忙,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资深教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专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顾问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

从医从教近60年,她一直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组成科研团队,在国内开拓心脏声学造影和冠脉微循环的研究,课题组先后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新药重点攻关课题及2006年国家863课题。获国家优秀发明专利和国家生物制剂1类和2类新药证书,主编专著《对比超声学》2006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培养了48名硕士、博士生,2005年获全军“伯乐奖”,2010年获“中国女医生杰出贡献奖”。

她爽朗的性格,快节奏的生活,时常响起的手机铃声,让采访变得简洁深入,没有寒暄、不必拘礼,我们完全可以用最现代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来面对这位超级现代的将军级女专家。

提到在哈医大六年的求学生涯,她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面容幸福地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青春岁月。

“1950年,走进哈医大的时候我们还只是一群心怀爱国之情的单纯高中生,是哈医大六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俄语,每个同学都取了俄文名字,好听又浪漫。那样的大学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朝气,我们听从老师的教诲,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不同成绩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帮助,形影不离。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哈医大给予我们德智体全面完整的教育。在哈医大六年的学习,确立了我一辈子要做一个好医生的人生目标,并在那里迈出了我作为医生成长的坚实一步。”

在谈到要对母校的在校生说点儿什么的时候。她骤然放缓了语速,字字句句由心而生:“在哈医大有那么好的老师,有那么美丽的校园,有那么活泼的校园生活,珍惜!一定要珍惜!”

她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是患者?是学生?我们实在不忍心再过多占用这位80岁仍旧绽放光彩,努力工作着的校友的时间。告别,不寒暄,不拘礼,还未等我们完全从她对母校的回忆中走出来,她已经身穿白服急匆匆赶去病房,消失在这悠长的走廊里。在这么遥远的南方,我们看到了这位哈医大校友最真实、最努力的生活。

采访中

网站地图